第九届中原介入医学创新研讨会圆满落幕
2025年1月11日-12日,第九届中原介入医学创新研讨会(河南省第五届青年介入学术会议分会场)在郑州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以青年学者为核心,注重个性化、小而精的学术体系。活动邀请了多位行业领军人物与青年学者,共同探讨介入医学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从临床实践到技术创新,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内容丰富的学术盛宴。
开幕式
本次研讨会开幕式由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副主任兼北院区主任贺迎坤教授主持。
河南省人民医院科研外事部张玉薇主任在开幕式上致辞,她对参加此次会议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中原介入医学创新研讨会已走过八年辉煌历程,为推动介入医学技术发展、分享临床经验与深化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河南省人民医院始终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围绕政策引导、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打造医学科技创新高地,取得了诸多国家级和省级荣誉。此次活动我们有幸邀请到多位青年学者和领域专家分享宝贵的科研经验,为新一代介入医生和学者的学习与成长提供了指导与支持。
精彩内容
2025年1月11日
第一环节
首日论坛第一环节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家平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臻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梁凯教授共同主持。邀请了同济大学医学院李茂全教授、杂志编辑及医学基础研究领域的专家,为在场的年轻学者提供指导。
主持人风采
知识分享与讨论
厦门大学彭一晟教授分享了介入影像材料设计及临床应用研究,还分享了团队在影像材料研发中的跨学科合作模式,展现了材料科学与介入医学互相促进的研究成果。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辛鹤教授分享了“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介入诊疗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的研究成果,聚焦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剧部史晓娟教授,分享了“《中华放射学杂志》退稿原因分析”,深入解析常见退稿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为提高论文质量提供指导。
联影研究院孙建清教授从跨学科协作和技术融合角度,阐述“医工交叉在神经介入的创新应用”,探讨如何通过多领域合作与技术创新,提升神经介入诊疗的精准度与效率,推动领域新发展。
专家授课
第二环节
本环节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符艳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曹广劭教授担任主持,邀请了不同研究领域的高水平研究者,为观众全方位解读研究设计和实施等关键环节,旨在为介入领域的研究者拓宽思维、传递宝贵经验。
主持人风采
知识分享与讨论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刘玉金教授围绕“肺癌血管介入治疗进展—BAI/BACE治疗肺癌中国专家共识解读”进行专业分享,为提高肺癌血管介入治疗效果与患者预后提供了全新思路与实践经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孙学栋教授重点分享了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的介入治疗方案,详细阐述其病因概念、诊断流程以及关键治疗策略,并结合典型病例探讨临床应用效果,为相关疾病的诊疗与患者预后改善提供了新思路与技术参考。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仲斌演教授围绕“基于大型临床队列的真实世界研究:CHANCE系列研究”展开分享,探讨多中心数据驱动的临床干预策略与预后评估,为精准医疗提供新思路。
河南省人民医院刘瑞青教授结合工作实践与研究成果,分享了如何在临床工作中注重科研创新、推动科研与临床的融合发展,通过多学科协作与数据驱动的思路,完善诊治体系并实现临床转化,为更多患者带来精准、高效的医疗服务。
专家授课
第三环节
本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刘霄宇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涛教授担任主持。邀请了多位介入相关领域高水平研究者为观众呈现原汁原味的研究成果,旨在拓宽介入研究者的视野,传递宝贵的研究经验。
主持人风采
知识分享与讨论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五院(丽水市中心医院)赵中伟教授聚焦肝癌介入栓塞治疗,特别从医工交叉的视角探讨材料、设备、操作流程等方面的创新与优化。通过结合工程技术与临床需求,提升术中精准栓塞效果,减少副损伤,并为进一步完善个性化诊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与经验。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林乐涛教授对“环状RNA在肝癌^125I 粒子近距离放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展开系统研究,重点探讨环状RNA在放射敏感性调控、肿瘤细胞增殖与凋亡通路中的关键调控作用,并从分子层面揭示潜在的靶向治疗价值,为提升肝癌^125I 粒子近距离放疗的精准性与疗效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鹏教授针对“冷冻消融联合PD-1对肝外胆管癌杀伤作用和免疫激活效应”展开基础研究。通过冷冻消融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协同作用的机制探讨,为肝外胆管癌的个性化多学科综合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与理论依据。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于友涛教授针对“透明质酸填充导致眼部损伤的相关机制与防治”展开深入研究,从影像学诊断与介入治疗两方面系统阐述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要点,并提出早期识别及精准干预策略,为医疗美容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学术参考与技术指导。
专家授课
精彩内容
2025年1月12日
第一环节
次日论坛第一环节由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贾中芝教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牛焕章教授共同主持,邀请了介入及影像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为在场的年轻学者提供指导。
主持人风采
知识分享与讨论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庞鹏飞教授聚焦回顾性分析研究中的统计学思路,运用科学的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比较微波与射频消融对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差异。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天奇教授聚焦IIT研究的试验设计与实施,在TRIPLET研究中深入探讨多重疗效终点、适应人群与干预方案的动态评估方法,结合循证医学和统计学理论,为从业者提供了高质量试验设计及实施的宝贵经验和指导。
301解放军总医院谭文乐教授运用影像组学与高精度自主磁传感技术,针对肝癌介入栓塞的精准导航展开研究。通过影像组学分析挖掘肝脏病灶特征,并结合自主磁传感装置,实现对血管走行及肿瘤供血的实时识别和跟踪,为更准确地实施介入栓塞治疗提供技术支持,从而进一步提升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刘斌教授则分享了胆总管结石不同治疗方式的对比分析,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发。刘教授的报告内容深入浅出,充分展现了其在专业疾病治疗领域的深厚造诣和独到见解。
专家授课
第二环节
该环节由广东省人民医院曹家玮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袁航教授和河南省人民医院梁佳教授共同主持。本环节围绕“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新兴医学研究开展。
主持人风采
知识分享与讨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孙向阳教授介绍了采用“选择性注射膝动脉栓塞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关节腔注射”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通过多学科协作,实现了对疼痛来源及滑膜炎的双重干预。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赵晨教授针对新型IVUS-OCT双模同步成像系统开展前瞻、多中心、非劣效临床研究,通过对多家医疗中心的大样本试验,系统评估该装置在血管内成像质量、介入检测准确性以及患者安全性方面的表现,与传统单模成像相比,进一步验证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熊斌教授阐述了TKI可抑制肝纤维化关键通路,阻断异常胶原沉积,为肝纤维化治疗提供潜在新策略。
国科温州研究院陈亮教授围绕“pH调节自聚型水凝胶微球用于锚定软骨深层基质给药”展开了系统性研究,重点阐述了自聚型水凝胶微球在不同pH环境下的自聚机理、药物缓释特性及其与软骨组织修复的耦合效应。
专家授课
第三环节
本论坛的第三环节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刚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张克伟教授共同主持。同样围绕“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新兴医学研究开展。
主持人风采
知识分享与讨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李名安教授就“6mm直径分流道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TIPS治疗中的初步应用”展开讨论,通过评估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及长期通畅度,为TIPS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行选项,并为进一步临床验证奠定基础。
河南省人民医院李坤教授围绕血管外科临床科研的核心思路与实践要点提出了系列建议。
河南省人民医院张恒教授针对全主动脉弓腔内治疗,探索一体化分支覆膜支架的应用价值。该装置通过在支架上预留分支通道,可实现对头臂血管的同步覆盖与保护,减少了多次操作与配合的复杂度,提升术中安全性与效率。
河南省人民医院何艳艳教授围绕“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介导circ_0023337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开展了从细胞与分子水平到临床转化的系列研究。
交流互动环节
论坛期间,专家与讲者之间的互动成为一大亮点。专家与青年讲者之间的热烈对话,不仅激发了与会者对临床应用与技术创新的深入思考,也推动了对介入医学在不同临床场景中价值与挑战的全面探索。专家们通过分享指导经验与实践案例,循序渐进地为青年群体带来了新的思路与启发。青年讲者与专家之间展开了多轮深入的回应与交流,现场氛围十分热烈,学术探讨精彩纷呈。
专家与讲者交流互动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交流平台,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原地区介入医学的学术合作与技术进步。未来,论坛将持续深耕学术内容,致力于推动介入医学的高质量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介入医学人才贡献力量。
扫描二维码,可用手机阅读此文章